高温热浪中短期预报预警业务
1. 背景
高温是受人们关注的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天气之一。高温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且还由于需水量和用电量增加,给水利、电力、交通运输、工矿企业等部门的生产活动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高温也加重了夏季少河地区早情的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伏旱,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高温是中央气象台关注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中央气象台自2003年夏季起开始发布高温预报,高温发生,用电负荷就增加,中央气象台自2004年夏季起开始发布高电力气象等级指数预报。
为了贯彻“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三大气象的发展理念,更好地为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迫切需要开展对高温热浪发生规律、形成机理和预警预报技术进行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夏季西风带高压脊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我国高温干旱的主要系统。该项目旨在从气候特征、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以及预报等角度对我国的高温天气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出现的高温天气有较全面的认识。
2.目标
根据我国的天气、气候特征,尽快建立、完善我国高温热浪观测及预报服务业务体系,减少高温热浪事件对粮食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确保三大气象的理念落实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构建一个和谐、民主、富强的社会。
3. 内容
(1)研究高温热浪气候特征、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特征;(2) 研制高温热浪的预报方法;(3)建立高温热浪预警报业务体系与服务平台
4.成果清单
1)自2007年6月开始,中央气象台将高温预报时效延长至168小时,每天08时和20时各发布一次24小时间隔、168小时时效的逐日高温落区预报,预报内容分别为:>35度、>37度、>40度。
见附件1《高温热浪预报预报警报发布工作报告》
2)对2001—2006年我国高温分布状况和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高温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及个例分析。
见附件2《高温分布特征天气学分型及个例分析》
见附件3《高温分布特征天气学分型及个例分析图》
3)改进了高温预报方法,建立了新的业务流程。
见附件4《高温预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