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气候
2011年,中国年平均气温9.3℃,较常年偏高0.5℃,为1997年以来连续第15个暖年。除东北中南部、新疆北部部分地区、华南和西南地区局地偏低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西北大部、西南大部、华北及南方部分地区偏高1~2℃。
2011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为556.8毫米,比常年偏少9.1%,为1951年以来的最少值。与常年相比,东北南部、东南沿海和西北大部降水偏多30~50%,局地偏多50%以上,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或略偏少,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和云南大部明显偏少。
(二)大气环流与季风
1.2011/12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强
2011/12年冬季,北半球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地区,自西向东维持“+ -+-“波列分布。北大西洋地区、乌拉尔山地区阻塞偏强,东亚大槽异常偏强。对流层低层,北极涛动季内变率显著,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偏强。监测表明,2011/12年东亚冬季风与1967/68年并列为1948年以来最强年。
2.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弱,西伸脊点位置偏东
2011年夏季,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接近常年,强度偏弱,西伸脊点位置偏东。3. 南海夏季风强度异常偏弱,爆发时间偏早,结束偏晚;东亚夏季风强度显著偏弱
2011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2候爆发,较常年偏早两候;于10月3候结束,比常年偏晚3候;强度指数为-1.08(正常值范围为-0.5~0.5),强度偏弱。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5月2候至6月1候,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主要维持在我国华南至江南一带。6月2候,随着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北推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夏季风推进至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入梅。6月6候,长江中下游出梅,东部季风雨带推进至我国华北,华北雨季开始。7月5候,随着副高的南落以及季风的南撤,季风雨带也开始南移。9月2候,我国华西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华西进入秋雨季。9月5候,季风雨带南移至江南至华南一带,加之低纬地区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及其附近地区出现明显降水。10月3候,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华南沿海和南海地区,南海地区的热力性质出现明显改变,夏季风开始撤离南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结束。
(三)热带海洋
2011年初,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处于前期La Niña事件的衰减阶段。4月,La Niña事件结束。5-7月,赤道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暖水波动过程,异常暖水主要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的东部海区。Nino区海温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增暖特征。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再次向冷水状态发展,并于9月进入La Niña状态。10-12月,La Niña状态继续发展加强,并于12月达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