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气候概况
热带大气—海洋状况
2008年春季,拉尼娜事件结束
2007年8月热带太平洋开始拉尼娜事件,历时9个月(2007.08-2008.04),于2008年5月结束。5月以来,热带大气海洋状况持续维持正常偏冷状态。
图1 赤道太平洋(5ºN~5ºS)海表温度距平时间-经度剖面(单位:℃)
图2 尼诺区(Niño Z、Niño 3.4)海温指数(单位:℃)和南方涛动指数(SOI)序列
东亚夏季风
200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结束偏晚,强度偏弱
2008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1候爆发,比常年偏早。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西南季风迅速占领南海—华南地区(图3)。5月第5候,随着西太副高北跳,夏季风前沿推进到江南地区;6月中旬伴随副高的继续北上,夏季风前沿向北推进到江淮流域,黄淮以南地区皆为暖湿气团控制;7月中旬,夏季风前沿推进到华北地区;8月中旬,暖湿气团迅速南撤至长江中下游;9月中旬,暖湿气团撤到华南地区;10月第2候,西南气流撤离南海地区,南海夏季风结束;结束时间较多年平均偏晚2候。
2008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弱(强度指数为-1.37)。从逐候季风强度的演变来看,除5月及9月第3候至10月第1候较常年同期偏强外,其余大部分时间以偏弱为主(图4)。夏季,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区位于江汉、黄淮东部以及华南地区,上述地区降水较多年平均偏多3成以上(图5)。
图3 850hPa 110°E—120°E平均假相当位温时间—纬度剖面(单位:K)
图4 南海监测区纬向风强度指数逐候变化,红色方框为气候平均值(单位:米/ 秒)
图5 110 ºE~120ºE 候降水距平百分率时间-纬度剖面(单位:%)
积雪
2007/2008年冬季中国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大
2007/2008年冬季,北半球和欧亚积雪面积接近常年同期略偏大;中国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近4成,其中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超过5成、新疆北部积雪面积偏大4成。2008年春、夏和秋季,北半球和欧亚积雪面积均较常年同期偏小,中国和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在秋季明显偏大(图6)。
2007/2008年冬季积雪日数分布表明,欧洲北部、50°N以北的亚洲大部和40°N以北的北美大部积雪日数达75天以上,我国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局部积雪日数均达到75天以上。距平场显示,欧洲东南部经西亚至中国北方大部和北美中西部积雪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0-30天,欧洲中部、青藏高原南部和中国东北局部积雪日数较常年偏少10-30天(图7)。
图6 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单位:百万平方公里)
(a) 北半球 (b) 欧亚大陆 (c) 中国 (d) 青藏高原
(虚线为气候值,实线为实际值,红色表示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小,蓝色表示偏大)
图7 2007/2008年冬季北半球积雪日数(左)及距平(右)分布(单位:天)
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2008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1961-1990年平均)偏高
1 干旱
年初,中国东北、华北等地出现严重冬春连旱。
5月,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出现60年来最严重干旱。
年内,澳大利亚主要产粮区墨累—达令河流域出现持续干旱,部分地区七年多来干旱不断,持续干旱使澳大利亚的谷物大量减产。
年内,智利中南部出现50年来最严重干旱。
12月上中旬,莫桑比克中南部出现干旱,约5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
2暴雨洪涝
1. 亚洲:
1-2月,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频遭暴雨袭击,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共造成至少58人死亡。
6-9月,南亚多国出现暴雨洪水,并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共造成至少639人死亡,主要受灾国有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洪涝灾害集中出现在6月中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中下旬。
8月上旬末至中旬,持续暴雨袭击老挝、泰国、柬埔寨和缅甸,导致湄公河水位暴涨,造成至少4人死亡。
10下旬,也门东部和南部先后遭暴雨袭击,造成至少91人死亡。
10月下旬至11月初,越南中部和北部频遭暴雨袭击,引发洪涝,导致至少92人死亡。
11月末至12月初,泰国南部持续暴雨引发洪涝,造成21人死亡。
2. 欧洲:
7月下旬,欧洲中东部遭遇罕见暴雨和洪水,其中乌克兰、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部分地区灾情最为严重,共造成至少34人死亡。
9月上旬,英国部分地区遭暴雨袭击,导致至少8人死亡。
3. 美洲:
1-3月,南美西部多国频繁遭受暴雨袭击,主要受灾国有玻利维亚、秘鲁和厄瓜多尔,共造成至少101人死亡,24人失踪。
6月上中旬,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连降暴雨,引发洪灾,造成至少24人死亡,密西西比河决堤,锡达河水位打破1851年以来最高纪录,为该流域15年来最大洪灾。
10月,中美洲多国遭暴雨袭击,共造成至少108人死亡,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受灾较重,其中洪都拉斯至少76人死亡。
11月21-24日,巴西南部圣卡塔琳娜州持续暴雨引发洪水,造成117人死亡。
4. 非洲:
8月下旬,埃塞俄比亚西部连降暴雨,造成至少3人死亡,近2万人无家可归。
9月初,索马里出现持续暴雨,导致至少10人死亡。
9月底至10月中旬,阿尔及利亚持续暴雨引发洪水,造成至少65人死亡。
3热带气旋
2008年,全球热带气旋活动较常年偏弱,共有89个热带风暴生成,其中41个发展为飓风、台风或气旋性风暴。
1. 西北太平洋
2008年,西北太平洋共有22个热带风暴生成,较多年平均值(27)异常偏少,其中
4月18和19日,台风“浣熊”在中国海南和广东两次登陆,是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最早的台风,共造成5人死亡。
6月20-25日,台风“风神”袭击菲律宾和中国,共造成至少674人死亡,其中仅在菲律宾就造成664人死亡。
7月17和18日,热带风暴“海鸥”先后登陆中国台湾和福建,造成8人死亡。
8月6-8日,“北冕”登陆中国和越南,共造成至少173人死亡,32人失踪,其中在越南北部引起的暴雨持续到8月中旬,造成至少130人死亡。
8月20-22日,热带风暴“鹦鹉”登陆菲律宾北部和中国香港、广东,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至少12人死亡。
9月23-27日,台风“黑格比”先后袭击菲律宾、中国华南和越南北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共造成至少92人死亡。
10月3-4日,热带风暴“海高斯”先后登陆中国海南和广东,造成1人死亡。
2. 东太平洋
2008年,东太平洋有17个热带风暴生成,其中7个飓风,均接近多年平均值。
10月11-12日,飓风“诺伯特”两次登陆墨西哥西北部,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3. 大西洋
在2008年大西洋飓风季节,共生成16个热带风暴,其中8个飓风,接近平均值。飓风带来的灾害损失仅次于2005年。
8月17-24日,热带风暴“费伊”袭击多米尼加、海地、古巴和美国,四度在墨西哥湾海岸登陆,共造成逾60人死亡。
9月初,飓风“汉娜”和“艾克”相继袭击加勒比海和美国,造成至少650人死亡,其中加勒比海岛国死亡人数超过600人,成为加勒比海岛国近48年来最严重的飓风灾害。
10月中旬,飓风“奥马尔”导致委内瑞拉持续暴雨,近万人受灾。
4. 北印度洋
北印度洋生成7个热带风暴,其中1个气旋性风暴。
4 暴风雪、低温和严寒
1. 欧亚:
1-2月,暴风雪、严寒、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席卷欧洲东南部经中亚至中国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地区遭遇数十年乃至百年不遇的罕见严寒冰冻天气,导致逾千人死亡,交通和电力供应受到严重影响。
3月下旬,德国和奥地利遭大雪袭击,造成3人死亡。
5月底,蒙古国中东部遭遇暴风雪和强沙尘天气,造成52人死亡,部分地区能见度降到10
10月26-28日,中国西藏出现有气象资料以来最强雨雪天气过程。
11月7-9日,日本北部和西部遭受暴风雪袭击,造成7人失踪。
2. 美洲:
1-2月,暴风雪频繁袭击美国和加拿大,造成至少19人死亡;12月中下旬,美国东北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遭持续冰风暴袭击,至少30人死亡。
6月中旬初,秘鲁南部遭罕见暴风雪袭击,当地农牧业受损严重。
5 高温热浪
1. 亚洲:
5月初,印度出现高温天气,导致33人死亡。
7月下旬,日本大部出现高温天气,至少3人死亡。
2. 美洲:
6月上旬,美国东海岸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造成至少17人死亡,其中纽约7-10日连续4天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
6月中旬末下旬初,美国加州南部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破历史纪录,达
6 龙卷
2008年,美国频繁遭龙卷风袭击,共造成125人死亡,成为自1953年以来伤亡最严重的10个龙卷风年之一。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天气气候事件(引自2008年中国气候公报)
2008年中国重大天气气候事件有:年初,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遭受历史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经济损失之大、受灾人口之多为近50年来同类灾害之最。夏季,珠江流域和湘江上游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长江中上游和淮河流域出现强降水,局地暴雨成灾;秋季,南方出现1951年以来最强秋雨。东北、华北等地发生严重冬春连旱;西北、华北等地夏季出现了阶段性气象干旱。台风登陆时间之早、登陆比例之高均破历史记录,强台风“凤凰”、“黑格比”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江南、华南及新疆东部夏季高温天气频繁,但黄河下游地区出现凉夏。春季,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明显偏少。总体来看,2008年除年初南方遭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损失严重外,全国干旱受灾面积偏小,暴雨洪涝损失偏轻,气候年景较常年偏好。
图8 2008年中国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