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气候概况

 

ENSO监测

2004年上半年,热带海洋大气状况接近正常,7月,赤道中太平洋异常暖水迅速向东扩展,9月,热带海洋大气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并一直持续到年底。

2004年上半年,赤道西太平洋大部为0.5℃以上正海表温度距平控制,赤道东太平洋主要为负海表温度距平控制,南方涛动指数呈明显的季节内振荡。总体上,2004年上半年热带海洋、大气状况接近正常。7月,赤道中太平洋异常暖水迅速向东扩展,赤道东太平洋异常冷水快速减弱。9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距平达到0.6℃,对流层低层也表现出持续的西风距平,南方涛动持续负指数,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状况反映出厄尔尼诺时期的特征,这种弱的厄尔尼诺状况一直持续到年底。

 

 

 

 

 

 

 

 

1 赤道太平洋(5N-5S)海表温度距平()时间-经度剖面

Fig. 1 Longitude-time section (5N-5S mean) of SSTa at equatorial Pacific (Unit: )

 

 

 

 

 

 

  

2 2002-2004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距平和南方涛动指数的演变

Fig. 2 The SSTa at the middle and east of equatorial Pacific (Unit: ) and SOI index from 2002 to 2004

季风监测

2004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4候爆发,爆发时间接近常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后,6月第4候,对流层低层西南风前沿推进到江淮流域,7月中旬,到达华北地区。8月中旬末假相当位温的340ºK等值线迅速南撤至30ºN附近,9月初后再次迅速南撤,9月第4候撤离南海地区,表明暖湿气团活动已完全撤出我国东部地区。9月第4候南海季风监测区内对流层低层西南风已转为东北风,南海夏季风结束,此后监测区内持续为东北风控制。2004年南海夏季风结束时间比常年略偏早(1971-2000年平均的南海夏季风结束时间为9月第6候)。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6月上旬及7月至8月上旬的两个时段内,南海夏季风的强度偏弱,而64候至71候及85候到93候期间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就整体而言,今年南海夏季风强度较常年略偏弱。夏季(6-8月),我国东部地区的多雨区位于从长江中游到黄河下游地区,多雨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3 110-120ºE平均850hPa假相当位温的时间-纬度剖面 (横坐标:月.候;纵坐标:纬度;等值线单位:ºK)

Fig.3 Latitude-time section (110-120ºE mean) of 850hPaθse (Unit: ºK)

4 20044月第1候到9月第6候南海季风监测区850hPa纬向风强度变化 (空心方框为1971-2000年平均;横坐标:月.候;纵坐标:纬度;等值线单位:米/秒)

Fig.4 Variation of SCSM intensity from the first pentad of April to 6th pentad of September in 2004

积雪监测

2004年,北半球、欧亚地区积雪面积总体上较常年偏小,并存在一定的季节和地区差异。

2003/2004冬季,北半球和欧亚大陆积雪面积接近常年同期,中国和青藏高原积雪面积略偏大。2003/2004年冬季积雪日数及距平分布表明,欧洲北部和东部、亚洲北部、北美40°N以北地区积雪日数普遍在40天以上,其中大部地区达80天以上。与常年同期相比,欧洲中部和东南部、中国西部和东北中部、蒙古西部、北美大陆中纬度地区积雪日数偏多10天左右,局部偏多20天以上;西亚东北部、中亚大部、青藏高原西部积雪日数偏少10~30天,局部偏少达40天以上。春、夏季,北半球、欧亚大陆、中国和青藏高原等地区积雪面积均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小。秋季,北半球、欧亚大陆、中国和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

 图5  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积雪日数(左)及距平(右)分布(单位:天)

Fig.5  Number of Days with Snow Cover (left) and Anomalies (right)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during Dec.2003~Feb.2004 (Unit: day).

 

6 区域积雪面积指数(单位:百万平方公里)(虚线为气候标准值)

a)北半球(b)欧亚大陆 (c)中国(d)青藏高原

Fig. 6  Regional Snow Cover Indices (Unit: million km2)dashed line: Climatology 

(a) Northern Hemisphere  (b)   Eurasia (c) China  (d) Tibetan Plateau

注:原始资料出自http://www.cpc.ncep.noaa.gov/data/snow/,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分析。气候标准值取1973~2002年平均。

Remark: Original data are from http://www.cpc.ncep.noaa.gov/data/snow/.Analyse: Climate System Diagnostics and Prediction Division/National Climate Center/CMA. Climatology is from 1973 to 2002 base period mean.

 

 

2004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2004年全球气候持续偏暖。年初,暴雪席卷欧洲多国,美国受到罕见大雪袭击,南亚和墨西哥遭遇低温严寒北半球夏秋季,西太平洋、大西洋热带风暴活动频繁,日本、菲律宾和美国受灾严重。年内,非洲、亚洲部分国家发生严重干旱;同时,南亚、南美洲及非洲多国暴雨致洪。年内,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日本和澳大利亚遭遇高温热浪。

1.    2004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四暖年

2004年,全球大部地区气候持续偏暖,特别是中国北部、亚洲中部部分地区和北大西洋东部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04年全球气候年度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1961~1990年30年平均气温偏高0.44℃,是自186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四暖年份。

2.年初,暴风雪肆虐欧洲大陆和美国,南亚和墨西哥遭遇严寒

年初,欧洲和北美洲部分国家连遭暴风雪和寒潮袭击,其中,罗马尼亚20041月暴风雪为40年来最大,英国暴风雪也为数年来所少见,交通、通讯受到严重影响,至少10人丧生。1月下旬,东地中海地区也受到暴风雪突袭,至少6人死亡,电力设施受损严重,海陆交通中断,民房被毁,部分学校被迫关闭。一艘希腊货轮在暴风雪中沉没,17名船员下落不明。2月上旬,受暴风雪影响,土耳其的铁路和机场陷于瘫痪,希腊首都雅典市内积雪深达50厘米。

1月中、下旬,罕见的寒流和暴风雪连续席卷了美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波士顿机场的温度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纽约则创该地区自1893年以来的气温最低记录,部分地区气温一度低于-40℃。风雪严寒造成至少56人死亡,很多学校和政府部门关闭,交通事故频发,供电紧张。

1月上旬,孟加拉国和印度频遭冷空气袭击,低温造成近600人死亡,寒流导致的浓雾使交通混乱,至少有20人在车祸中丧生。尼泊尔遭遇特别严寒天气,全国至少有近100人被冻死。冬季,墨西哥一些地区连续遭到寒流袭击,至少造成95人死亡。

2.    西太平洋、大西洋热带风暴活动频繁

2004年,西太平洋洋热带风暴生成总数较常年略偏多,台风个数也较常年偏多,共生成30个热带风暴,其中有20个发展成为台风,占生成总数的66.67%,比例高于往年(61.7%)。其中,日本和菲律宾等国受灾较为严重,中国受灾程度略低于常年。年内,大西洋热带风暴较常年活跃,共发生15次热带风暴,其中9次形成了飓风,较常年明显偏多。

2004年共有10个台风登陆日本,造成200多人死亡或失踪,经济损失达93亿美元。其中,台风桑达”9月上旬登陆日本九州地区并引发暴雨洪水,造成32人丧生,14人失踪,900多人受伤,160万个家庭失去电力供应。台风“米雷”9月末穿越日本列岛,造成16人死亡,12人失踪,141处山体滑坡或坍塌10月上旬和下旬,台风马鞍和“蝎虎”先后袭击日本,暴风雨引发了泥石流,至少造成85人死亡,15人失踪, 300余人受伤,上万人被迫撤离,部分地区交通中断。

2004年,菲律宾频繁遭受台风袭击,损失巨大。其中,5月中旬末,台风妮妲袭击了部分地区,暴雨洪水引发了泥石流,共造成18人死亡和数千人无家可归。11月中~12月初,台风“梅花”、“比奥莱塔” “南玛都”先后袭击菲律宾,造成939人死亡,752人受伤,837人失踪,约300万人受到影响,造成农业、渔业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经济损失超过714亿美元。

2004年,8个热带风暴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登陆中国沿海,多于常年平均的6.15个,台风影响的区域集中在浙江、广东、福建和台湾,造成176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或致病,直接经济损失约200多亿元人民币。8月在中国浙江登陆的台风“云娜”,是近48年来影响中国浙江地区最强的一次台风。

200489月,多个飓风相继袭击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8月中旬,飓风查理袭击美国佛罗里达州,造成100万户断电,数千人无家可归,至少15死亡,经济损失约为200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飓风之一。8月底,热带风暴加斯顿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登陆,持续风速高达每小时112公里。狂风和暴雨造成电线杆倒塌,街道被淹,12万多家用户断电。9月上中旬,飓风“伊万”袭击了加勒比地区和美国东南部至少夺去115条生命,造成经济损失约30100亿美元。9月上旬,飓风“法兰西斯”两度袭击美国佛罗里达州,导致至少9人丧生,约600万人断电。9月中下旬,飓风“珍妮”相继袭击加勒比海和美国。巨大的洪水和泥石流使海地30万人无家可归,3006人死亡。美国佛罗里达州至少108人丧生,约150万户居民断电,经济损失约178亿美元,该州6周内连续受到4个飓风袭击,创造了自1851年以来的最新记录。

3.    非洲南部及亚洲部分国家遭遇旱灾

2003年末至2004年初,南非、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莱索托等南部非洲国家遭受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旱灾,致使许多农田荒芜,粮食减产,粮价急剧上升,南非部分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出现困难。

200434月,阿富汗降水偏少,使得持续4年旱灾更为加剧。78月,巴基斯坦降水偏少,导致自春季开始的干旱持续。11月,泰国面临2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灾,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受灾严重,全国约200万亩稻田受到影响。

5南亚、南美洲及非洲南部多国暴雨致洪

总体来看,2004年全球降水量超过多年平均,是自2000年以来最湿润的一年,主要表现在欧洲东部、美国南部和东部、亚洲西部的部分地区、孟加拉国、日本和巴西沿海等地区。69月,亚洲季风雨给印度北部、尼泊尔和孟加拉国带来充沛的降水,南亚经历了最近15年来最严重的洪灾,洪水造成约1800人死亡,数以千万计的居民被困或无家可归。7月,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国连降暴雨,洪水泛滥,印度阿萨姆邦大部受灾,比哈尔邦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被洪水淹没;孟加拉国约2/3的地区被淹。

12月,巴西、秘鲁降雨量明显多于正常年份。连续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造成百余人死亡,上万人无家可归,大量房屋、桥梁被损毁。

13月,非洲南部的安哥拉遭遇连续暴雨,并引发赞比西河自1958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比邻的赞比亚、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等国均受到严重影响,农业损失巨大。

6.    热浪席卷伊比利亚半岛、日本和澳大利亚东部

 

67月,热浪两度席卷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一些地区气温超过40℃,局部地区气温高达42℃,

至少造成5人死亡;葡萄牙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达45,有些地区发生森林火灾。

7月,日本各地相继出现高温天气,约20个县和地方的气温超过35℃,至少7人死亡。关东地区出现创纪录的酷暑天气,东京最高气温达39.5℃,为1923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甲府市的气温甚至高达40.4℃。

2月,澳大利亚东部遭遇热浪,许多地区最高气温高达45℃,高温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创同期历史之最。

7.    北半球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一次增暖过程

2004年初,赤道西太平洋大部为正海温距平控制,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基本正常,南美近海有弱的异常冷水。5月,南美近海异常冷水有所增强并向西扩展,同时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暖中心则明显东移。68月,热带海洋和大气出现了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的征兆: 6月,对流层低层(850hPa)纬向风场出现大范围西风异常;7月,赤道中太平洋次表层异常暖水明显增强并东扩;7月底,赤道西太平洋再次出现较强的西风异常。

9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偏高0.5℃以上,综合区海温距平指数达到0.6℃,对流层低层纬向风场也表现出持续的西风距平,南方涛动持续负指数,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状况反映出厄尔尼诺时期的特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年底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

2004年,我国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冰雹、高温、雪灾、低温冻害等多种气象灾害,1月上旬,云南、贵州等地有20多个县(市)遭受冰雹袭击,12月上旬沿海受到姗姗来迟的强热带风暴影响,下旬部分地区还出现雪灾和冰冻天气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频率高、来得早、走得晚、多点散发、影响大”的态势。但综合分析,2004年我国气候总体正常,气象灾害偏轻,属于偏好年景。

 

干旱

内蒙古东部和东北西部严重春旱连初夏旱  1月至6月上半月,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黑龙江西南部降水持续少雨(雪),降水总量不足1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其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加之气温偏高,导致干旱加剧、蔓延,发生近50多年来同期最为严重的干旱,农田受旱面积达650多万公顷。

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大范围严重秋旱  入秋以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其中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7省(区)9~10月平均降水量仅有98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11月初,旱区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苏皖中南部、浙江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部分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10多万公顷, 900多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60多亿元。

暴雨洪涝

盛夏云南德宏特大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  7月5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陇川、瑞丽等县(市)降大暴雨,发生特大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15人死亡,25人失踪;7月18~20日,盈江县再次遭受严重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12人死亡,48人失踪,4人重伤。

盛夏北京、上海暴雨灾害  7月10日,北京城区突降暴雨,其中丰台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52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量达23毫米,部分路段积水严重,造成城区交通严重瘫痪。7月12日晚,狂风暴雨突袭上海市,虽然持续时间不到1个小时,但降水量达到30毫米,最大风力达到9~11级,造成7人死亡,数人受伤。

盛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暴雨洪涝灾害  7月14~21日,黄淮至华南西部一带出现入汛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过程降水量一般100~200毫米,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的局部地区达200~400毫米。由于降水相对集中,强度大,范围广,导致淮河流域沙颍河、洪汝河发生洪水,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发生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泥河洼和老王坡滞洪区相继分洪。此次强降水天气使10多个省(市、区)、4000多万人受到影响,95人死亡。

初秋川东、重庆等地严重暴雨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  9月3~6日,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出现了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这是四川省东北部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也是重庆市自1982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其中,四川渠县、宣汉和重庆开县日最大降水量分别达到272.9毫米、257.0毫米和298.0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强降水造成了严重的暴雨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两省市共有67个县(区)受灾,187人死亡,23人失踪,1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97.58亿元。

9月7~10日,福建中南部沿海出现暴雨天气,其中福建平潭过程雨量达420.1毫米,24小时雨量达250.8毫米(破1951年以来9月日最大降水量记录),造成局部洪涝和山体滑坡等灾害。

9月19~20日,重庆、湖北部分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其中湖北鹤峰、巴东12小时降水量分别达171.0毫米和102.8毫米,造成多处山体滑坡,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

深秋浙江罕见暴雨灾害  11月9日,浙江台州、温州等地出现深秋罕见的大暴雨天气,其中温岭24小时雨量达253.1毫米,打破全省11月份历史最大日雨量记录,局部损失较重,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

 

台风

2004年,共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表1),登陆个数比常年略偏多。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及大潮给部分地区带来了较重损失,共造成9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17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30多亿元。总的来看,2004年台风造成的损失低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平均水平,但比前两年偏重。

1  2004年登陆我国台风(热带风暴)简表

Table 1 the brief table of typhoon landed on China in 2004

编号(名称)

登陆时间(月.日)

登陆地点

最大风力(级)

影响地区

0407(蒲公英)

7.1

7.3

台湾花莲

浙江乐清

11

10

浙江、上海、江苏

0409(圆规)

7.16

香港

9

 

0411

7.27

广东惠来~陆丰

8

广东

0414(云娜)

8.12

浙江温岭

12

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河南

0418(艾利)

8.25

福建福清

12

福建、浙江

0421(海马)

9.13

浙江温州

8

浙江

0425(洛坦)

10.25

台湾台北

12

 

0428(南玛都)

12.4

台湾屏东

10

 

 

台风“云娜”重创浙江  2004年强度最强、造成损失最重的台风是0414号台风“云娜”。它于8月12日在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图7),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50百帕,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达45米/秒(风力超过12级),为1956年“8•1”台风之后近48年中登陆浙江最强的台风,也是1996年第15号台风之后近8年中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受其影响,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出现了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共计有1800多万人受灾,169人死亡,25人失踪,70多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其中浙江损失达180亿元,受灾极为严重。

7   台风“云娜”在浙江登陆(2004年8月12日监测)

Fig.13. Typhoon named Yunna landed in Zhejiang province(Monitored in August 12,2004)

 

 

雷雨大风和冰雹

2004年,全国共有1700多个县(市、区)次遭受冰雹或龙卷风袭击。降雹次数比常年明显偏多,灾情也偏重。其中6月21~26日,河北、山东、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南有160多个县(市、区)次遭受雷雨大风、冰雹和暴雨袭击,死亡14人,直接经济损失28.37亿元;7月3~10日,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有220多个县(市、区)次遭受雷雨大风、冰雹和暴雨袭击,死亡47人,直接经济损失45.98亿元。

本年我国局地雷暴天气也较为频繁。其中6月26日浙江临海一次雷击,造成17人死亡;11月9日,北京市出现雷暴天气,是1875年以来最晚的一次。

 

雪灾与冻害

雪灾  1月31日至2月3日,青海海西州连降大雪,致使部分地区发生严重雪灾,受灾面积275万公顷,死亡各类牲畜9.25万头(只)。3月9~10日和27~29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两次遭受暴风雪袭击,至少造成400多万公顷草场、165万头(只)牲畜、5000户牧民受灾。4月底至5月初,青海东部部分地区出现较大的降雪,局部地区积雪最厚达50厘米左右,仅黄南州就有5万多头(只)牲畜冻饿致死。10月4~9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连降暴雪,过程降水总量达102.5毫米,打破历史同期最高记录。损失粮食、饲草(料)57万公斤,死亡牲畜260多头(只)。11月13~15日,青海湟源县降暴雪,平均雪深为16厘米,最深达60厘米,致使8万多头(只)牲畜被困,1.8万人受灾。12月下旬,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其中浙江、江西、湖南3省就有560多万人、20多万公顷农作物受灾,死亡8人,伤病9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冻害  5月3~5日,甘肃、青海、宁夏出现大范围的霜冻天气,受灾农作物面积达12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6亿多元,其中甘肃全省有62个县(市、区)遭灾,是近50年来受灾面积最大的一次。10月1~3日,甘肃、宁夏出现霜冻天气,农作物及蔬菜等受灾面积6万多公顷。

 

高温

2004年夏季,淮河以南大部地区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普遍有10~30天,局部地区达30~40天;高温日数一般较常年同期偏多5~10天,浙江等地偏多10~15天。6月下旬至8月上旬,江苏、安徽、江西等省部分地区连续高温日数达10~15天,浙江达15~25天。浙江、江西、广东、重庆等地出现了38~40℃的酷热天气。持续高温加剧了部分地区的旱情,造成上海、杭州、广州等大中城市供水、供电紧张,并导致数十人因中暑或高温诱发的疾病而死亡。总的看,2004年夏季南方高温的持续时间、强度及危害均逊于2003年。

 

寒露风

10月上旬,华南部分地区出现明显的寒露风天气,使晚稻正常抽穗、开花、灌浆受到较大影响。广东全省有61个县(市)出现寒露风天气,其中32个县市达到严重寒露风标准,仅台山市晚稻受灾面积就达6500公顷(占全市晚稻种植面积的20%),稻谷损失3.5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5900多万元。广西有69个县(市)出现寒露风天气,全区晚稻受灾面积9.05万公顷,成灾1.67万公顷,绝收1200公顷。总的来看,2004年南方寒露风危害比上一年偏重。

 

沙尘暴

2004年春季,我国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表2),比上一年同期明显增多,也略多于2000~2003年春季平均值(13次)。从北方地区历年春季平均沙尘日数变化来看,2004年沙尘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比上一年有所增多。

2004年,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出现在3月9~11日,波及到我国北方和江淮、长江中下游共21个省(市、区);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出现在3月26~28日,其中南疆盆地、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造成全国1200多架次航班延误,并使内蒙古地震灾区的救灾工作亦受到很大影响。

 

2  2004年春季我国主要沙尘天气过程

Table 2 the main dust weather processes over China in the spring of China

序号

起止时间

(月.日)

过程类型

主要影响系统

扬沙和沙尘暴影响的范围

风力(级)

1

3.2~3

扬沙

冷锋

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内蒙西部和宁夏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扬沙,其中甘肃的金昌、民勤,青海省的都兰、贵南、泽库等地出现沙尘暴

5~7级,局地8级

2

3.4

扬沙

冷锋

甘肃东部、内蒙西部地区的东南部、宁夏大部、陕西西北部地区出现扬沙,其中甘肃的武威、陕西的定边等地出现了沙尘暴

6~7级

3

3.9~11

沙尘暴

蒙古气旋

冷锋

南疆盆地、内蒙古大部、甘肃中北部、青海西北部、宁夏、陕西北部、河北大部、京津地区、辽宁、吉林西部、黑龙江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北部等地出现扬沙,其中南疆盆地东部、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偏南地区、甘肃西北部、青海西北部、宁夏北部等地以及辽吉两省的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甘肃西北部和内蒙古的局部地区还出现强沙尘暴

5~7级,局地8级

4

3.15~16

扬沙

蒙古气旋

冷锋

南疆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扬沙,南疆的局部地区还出现沙尘暴

5~6级,局地7~9级

5

3.26~28

强沙尘暴

蒙古气旋

冷锋

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偏南地区、甘肃中西部、青海西北部、陕西北部、吉林西部、辽宁北部、黑龙江西南部等地出现扬沙,其中南疆盆地、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

5~7级,局地8级

6

3.28~30

沙尘暴

冷锋

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京津地区、辽宁西部等地出现扬沙,其中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

5~6级,局地7级

7

3.31

扬沙

蒙古气旋

冷锋

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西部等地出现扬沙,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

4~6级,部分7级

8

4.15

扬沙

蒙古气旋

冷锋

内蒙古东南部部分地区和辽宁大部出现扬沙

4~6级

9

4.22

扬沙

蒙古气旋

冷锋

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山西东南部、河南、湖北东北部等地出现扬沙

5~6级,局地7级

10

4.23~25

沙尘暴

蒙古气旋

冷锋

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宁夏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出现扬沙,其中南疆盆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

4~6级,局地7级

11

4.28~29

扬沙

蒙古气旋

冷锋

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宁夏、内蒙古西部和东部偏南地区、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等地出现扬沙

5~6级

12

5.5

扬沙

蒙古气旋

冷锋

内蒙古东部偏南地区和辽宁西部地区出现扬沙,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

5~6级,局地7级

13

5.8

沙尘暴

蒙古气旋

冷锋

黑龙江西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偏南地区出现扬沙,其中内蒙古东部偏南地区、吉林西部和黑龙江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吉林西部的局部地区出现强沙尘暴

6~7级,局地8级

14

5.18

沙尘暴

冷锋

蒙古气旋

内蒙古东部偏南地区、黑龙江中部偏西地区和辽宁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扬沙,其中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局部地区出现强沙尘暴

6~7级

15

5.20

扬沙

冷锋

新疆西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扬沙,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

5~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