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资料来源及说明

来源

1. 全球地面气温、降水实时资料来自WMO每月地面气候报(Cs);中国部分的资料来自国内每月地面气候旬(月)报(AB)

2. 全球地面气温、降水历史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气候平均值以1971~2000年为基准,国内外站点共3285个。

3. 中国年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全国平均月、年气温和降水资料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评价与气候环境室。

4. 全球高空实时资料来自中央气象台数控室12Z客观分析资料,保存资料网格点距为2.5°´2.5°

5. 全球高空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为1971~2000年,网格点距为2.5°´2.5°

6. 海表温度(SST)实时和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为1971~2000年,网格点距为1°´1°

7. 次表层海温实时和历史资料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为1980~1997年。

8. OLR月平均资料取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多年平均基准为1979~2001年,网格点距为2.5°´2.5°

9. 太阳黑子相对数来自比利时太阳黑子数据中心。

10. 北半球500hPa环流特征量指数资料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

11. 达尔文和塔希提站海平面气压历史资料来自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NCC),实时资料取自国家气象中心ES40实时数据库,多年平均基准为1971~2000年。

说明

1. 异常气候标准的确定根据WMO的规定,划分如下:

气温¾月平均气温距平大于或等于两个标准差(D T ≥2s) 为异常高温;月平均气温距平小于或等于负的两个标准差(D T ≤-2s) 为异常低温。

降水¾月降水量出现所取基准30年中未有过的最小降水量,为降水异常偏少;出现所取基准30年中未有过的最大降水量,为降水异常偏多。

2. 北半球500hPa环流指数的计算区域和方法:

亚欧地区和亚洲地区环流指数,计算区域分别为45°N~60°N,0°~150°E和45°N~60°N,60°E~150°E。计算方法参见《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论文集》,1965.9

极涡面积指数,亚洲区域为60°E~150°E,太平洋区域为150°E~120°W,北半球区域为0°~360°。计算方法参见《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报告》,1989,第二期。

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分别为0°~360°和110°E~180° 范围内≥588位势什米的格点数。强度指数,指确定区域各格点高度值减去587位势什米后的累计值。

青藏高原指数,指确定区域内各格点高度值减去500位势什米后的累计值。其中指数A区域为25°N~35°N,80°E~100°E;B区域为30°N~40°N,75°E~105°E

印缅槽指数,指15°N~20°N,80°E~100°E区域内各格点高度值减去580位势什米的累计值。

3. 其它指数的说明

海温指数,指确定海区的海温平均和距平值。其中综合区(NINOZ区)海温指数为NINO 1+2区、NINO 3区和NINO 4区海温指数的面积加权平均。详见《气象学报》,2000,58(1):102~109

暖池强度指数,确定海区的海温超过28的格点温度值减去28℃的累计值,并作标准化处理后的序列。其中,西太平洋暖池范围为30°N~30°S,120°E~180°,印度洋暖池范围为30°N~8°S,41°E~98°E与8°S~30°S,41°E~120°E

南方涛动指数(SOI),指标准化的塔希提与达尔文站月平均海平面气压之差的序列的标准化值。表4.1中的海平面气压值(SLP)的上行为实际值减去1000hPa,下行为距平值。

对流涛动指数,指标准化的赤道中、东太平洋(5°N~5°S,170°E~90°W和赤道西太平洋(5°N~5°S110°E~140°E)OLR之差的序列的标准化值。详见《应用气象学报》,1998,9(2):169~177

风指数,指确定区域的平均纬向(或经向)风的标准化值。

梅雨开始与结束日期的划分,参见《气象学报》,1965,35(4):509~518

4. 图说明

月平均500hPa高度、100hPa高度图中等值线标值分别为实际值减去500和1600位势什米。

图3.10~3.13中,带“o”实线表示月值,虚线表示1971~2000气候平均值。

图4.3、图4.12和图4.17纬向为5°N~5°S的区域平均。

图4.8和图4.13中,直方图表示月值,曲线表示五个月滑动平均值。

海洋监测的八个关键区域分布如下,其中粗黑框内为NINO 3.4区(5°N~5°S,170°W~120°W)。